校友風采
首頁 >> 校友風采 >> 正文

紅燭之光 照亮三江源

部門:黨委宣傳部時間:2021-07-13

壯美神奇的高原,波瀾壯闊的三江水。這里朝氣奮發(fā)、蓬勃向上,這里孕育希望、承載未來,這里就是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

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是一所具有特殊意義的學校。2010年玉樹地震后,為促進災后教育重建、教育均衡發(fā)展,青海省委、省政府協調資源,充分利用西寧省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區(qū)域優(yōu)勢和中心輻射作用,在西寧市異地建設了這所青海省教育廳直屬的公辦寄宿制民族完全中學,使農牧區(qū)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城市優(yōu)質教育資源。這是創(chuàng)新方式培養(yǎng)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服務青海省藏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族團結的創(chuàng)新舉措。

十余年來,一批批陜西師范大學畢業(yè)生奔赴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扎根奉獻,為民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目前已有50人在這里任教。

“‘西部紅燭,兩代師表’,作為一所地處西部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引領和服務西部基礎教育是陜師大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初心,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蔽倚|h委書記李忠軍說。

在三江源民族中學任教的陜西師大畢業(yè)生(部分)

教育改變人生,知識改變命運

“到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任教并擔任校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孩子們清澈的眼眸、純凈的心靈……都讓我為之動容,所有的付出我都無怨無悔?!?/p>

1988年,張建國從陜西師范大學畢業(yè),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他先后在青海省海北州祁連山中學、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執(zhí)教。

1991年,張建國調入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擔任首屆“玉果班”班主任?!坝窆唷泵嫦蚬逯?、玉樹州的初中畢業(yè)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正是從那時起,張建國就與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結下了淵源。

從普通教師成長為中學校長,曾入選“教育部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的張建國堅信教育可以改變人生,知識能夠改變命運。2019年10月,他又做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選擇,出任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校長,在這樣一所年輕而特殊的學校里,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

“致性之美、尚德之美、守真之美、圓成之美、兼濟之美”是張建國多年教育經驗所沉淀的“大美教育”教育理念。在他的帶領下,學校不斷挖掘民族學生特長,打造學校教育特色,通過組建多樣化的學生社團,舉辦體育節(jié)、科技節(jié)、讀書節(jié)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個性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相得益彰,在校園里快樂健康成長。

做好民族教育,就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綠燦燦的草坪周邊,格?;S風搖曳,蜿蜒曲折的廊橋盡頭,是矗立的教學樓、標準化的運動場地、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這樣的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讓人很難將它與“牧區(qū)”“高海拔”等關鍵詞聯系起來。然而建校之初,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并非如此,甚至沒有自己的校址。

馬玲、尹婧是首屆公費師范生,2011年從陜西師范大學畢業(yè)后,來到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任教。她們經歷了建校初期的艱辛辦學之路——“憶昔蠻荒中,建業(yè)熹微里。只嘆偏借一隅,春天姍姍來遲,硬件見肘捉襟。且三次搬家,師生輾轉,創(chuàng)業(yè)艱難。”作為“老三江源人”,她們見證著學校從一無所有到蒸蒸日上,從培養(yǎng)學生洗臉、洗腳、洗澡、洗衣服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到教授拼音、漢字、數學、英語、音符等學科知識,她們既是老師又是父母,陪伴著一屆又一屆遠離家鄉(xiāng)的學生走向遠方。

“異地辦學”意味著離開家鄉(xiāng)獨自生活,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的學生大多來自于玉樹州、果洛州等偏遠地區(qū)的農牧民家庭,對他們而言體會尤為深刻。

楊存寶在課堂上

“都是十幾歲的孩子,遠離父母親人,從近千里之外的高海拔地區(qū)坐十幾個小時的大巴,翻山越嶺來這里求學,非常不容易?!蔽倚.厴I(yè)生、初三年級組組長楊存寶說。

2018年,剛入職的楊存寶就踏上了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對點幫扶玉樹州囊謙縣的支教路途。在大學期間,每個寒暑假,楊存寶都會在貴州山區(qū)開展支教活動,他對支教有著深厚的情懷。

玉樹州囊謙縣在青海最南端,同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市交界,那里的藏族學生占整個學校的99%。上課鈴聲響起,“起立!”“爸爸好!”洪亮的童音讓講臺上的楊存寶很意外,對藏族學生來說,這是非常崇高的禮節(jié)和認可。

支教一年,楊存寶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班級管理經驗,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收獲的可能更多。支教結束歡送會上,楊存寶身上一層又一層潔白的哈達、被學生家長拿起置于頭頂的雙手足以證明?!霸鞑?,甘于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母校的‘西部紅燭精神’是指引我前行的明燈,也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睏畲鎸氄f。

只有愛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不止楊存寶,“愛生如子 真情奉獻”是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學教師的共同特征。

“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币呀洀氖挛迥臧嘀魅喂ぷ鞯暮螡苫輰@句話感觸頗深。2016年離別陜西師范大學,自踏入學校的第一天,她就把整個身心交給了民族教育事業(yè),交給了學生。

由于孩子們長期不能回家,何澤惠學會了做飯,經常給學生們做好吃的;陽光明媚的日子帶他們在操場放風箏,周末帶他們去科技館、書店……在何澤惠的努力下,這個曾經最調皮的班級也慢慢變成了最懂事、最努力的班級。

何澤惠和學生們在一起

在這里,何澤惠忘我工作、無私奉獻,校園、寢室、辦公室到處都是她助人為樂的身影。同事們親切地稱她為“小太陽”,家長和學生更是稱贊她為藏族的“綠度母”。

“老媽,不管以后我們在什么地方,我們都會記住你對我們的好”“媽媽要堅強,50個肩膀任你靠”“老師,你不僅教會我很多知識、教給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還給我溫暖的關心,你告訴我要善良,我會永遠記在心里的”......這些溫暖人心的話語,是何澤惠作為班主任最大的幸福。

高原之上,河湟谷地。張建國、馬玲、尹婧、楊存寶、何澤惠……50名師大人在這里傳承踐行“西部紅燭精神”,為西部基礎教育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呵護陪伴著少數民族學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他們,只是數十萬陜西師范大學畢業(yè)生的一個縮影。

“建校以來,陜師大為國家培養(yǎng)各類畢業(yè)生41.7萬余人,其中近30萬人服務西部教育事業(yè),10萬余名全日制畢業(yè)生奉獻在西部基礎教育第一線?!毙iL游旭群說。

西藏、新疆、寧夏、甘肅、陜西、廣西……一代代陜西師大人懷抱教育強國志向,將青春故事寫在西部大地上,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特別是西部基礎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成為支撐西部基礎教育當之無愧的脊梁。